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向八二三勇士致敬

專欄:八二三專刊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蔡真妹女士,民國五十七年加入金門自衛隊,既是榮民,也是榮眷。六十一年通過普考,擔任公職至退休。
 
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砲戰爆發時,筆者才六歲。那天晚餐後,與三歲的妹妹真華在臥房老式木床上,跳舞給母親看,突然聽到此起彼落的砲聲,母親立刻抱起妹妹,拉著我,火速衝進離家約十公尺的防空壕,才安頓好我們姊妹,見父親隨後也衝了進來!
母親想起大哥、二哥還在田裡耕作,急得又要往外衝,所幸被鄉親阻止。
隆隆砲聲越來越密集,鄉親們只能屏息祈求親人平安。經過漫長等待,大哥、二哥平安出現在眼前,讓爸媽喜極而泣,但並非所有的鄉親都那麼幸運。
大哥長我十五歲,是民防自衛隊成員,砲戰時編入運輸隊,在槍林彈雨中的碼頭,不分晝夜搶運補給物資,生死一線間。
母親李秀鈿帶著我們姊妹倆和鄉親婦孺,待在三坪大的防空壕內,如驚弓之鳥,忍受簡陋陰濕的環境將近兩個月。我們一家雖幸運地劫後餘生,但共軍濫射,導致很多鄉親罹難,許多家庭毀於一旦,斷垣殘壁景象,歷歷在目。
金門的民房是一般閩南式建築,前有廳堂,兩側各有廂房,中間是天井,當年幾乎每家民房皆有駐軍借住,我們老家就住有好幾位阿兵哥叔叔,小時候常有伙夫兵給的鍋巴吃。
「八二三」砲戰開打後,見不到他們穿梭在家的身影,也聞不到鍋巴香。聽父親說,他們已分派到各海防部隊打仗。老家廂房外牆至今還留有當年訓練用的圖板。
這場攸關中華民國存亡絕續之戰,共軍主要目標是摧毀碼頭,企圖切斷海空運補,封鎖金門。所幸砲戰全期,英勇三軍聯合作戰,合作無間、視死如歸,締造輝煌戰果。根據統計,傷亡最多是通信兵,只要通信線路被炸斷,通信兵必須在第一時間暴露於彈雨中搶通設備,真是可歌可泣!
後來共軍砲擊雖改為單打雙停,我們聽到砲聲,仍慣性地「就地找掩護」。當年中共砲彈夾帶的宣傳單滿天飛,國小老師總是提醒小朋友,撿到傳單不可讀,要馬上交給老師,還會獲獎勵,我和同學常在雙日課餘到田埂撿拾。
共軍砲擊持續了二十年,我的童年,在時時備戰的氣息中成長,一到單日傍晚,就要注意砲擊動向;晚上宵禁時,就得停止活動。鄉親罹難或殘疾者,時有所聞,隆隆砲擊聲在我幼小心靈,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。
年滿十六歲時,我加入金門女自衛隊保鄉衛國的行列,也成為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雌。此時的二哥國印早已是民防自衛隊的中堅分子。
民國五十七年七月,「八二三」砲戰屆滿十週年前夕,共軍又揚言進犯血洗金門。母親徵得父親同意,決定送我來臺灣。我鑑於家鄉醫護人員、設備都不足,乃決心效法南丁格爾,學習護理;至六十一年六月返鄉服務,除臨床工作,仍參加自衛隊訓練,諸如救護、打靶、宣慰、情報、警戒等和每週四的莒光日。直到八十一年政府解除「戰地政務」,裁撤「金門自衛總隊」,男女自衛隊也走入歷史。
我生於金門,長於金門,是榮民,也是榮眷,和所有鄉親一樣,愛國、愛鄉的濃郁情懷,猶如太武山的花崗岩,堅定不移。
「八二三」臺海戰役,幸有英勇國軍和鄉親長輩,攜手同心,捍衛家園,才能有今日安定、繁榮的臺澎金馬。而長年駐守金門,保家衛國的軍人英姿,也在戰鬥與生活中,深植我心。
雖然時空移轉,情勢變遷,兩岸緊張關係趨緩,但我還要向當年戍守前線,拋頭顱、灑熱血的八二三勇士們,獻上最敬禮!
(點閱次數:1266)